国家工商总局公布流通领域果汁饮料、酱油质量监测结果 5种不合格酱油被曝光
11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公布了流通领域果汁饮料、酱油质量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果汁饮料总体质量较好,有5种不合格酱油被曝光。
据介绍,国家工商总局组织天津、安徽、甘肃等3个省级工商局,对天津、铜陵、天水等9个市县的商场、超市、等26家经销单位销售的90种果汁饮料商品进行了质量监测。本次监测对标签、糖精钠、着色剂(两项)、二氧化硫残留量、菌落总数等14项指标进行了检验。监测结果显示,抽检的90种果汁饮料中有85种果汁饮料内在质量合格,抽样合格率为94.4%;在26家经销单位中,有21家经销单位销售的果汁饮料全部合格。
监测中发现,有个别果汁饮料样品存在菌落总数、酵母菌等卫生指标超标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条件管理不严有关,也可能是经销单位对食品的储藏环境控制不严导致。此外,监测中还发现有个别果汁饮料存在可溶性固形物、果汁含量未能达到标准规定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个别企业偷工减料,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对工艺流程控制不严所致。监测中发现有3种样品存在标签标注不规范的现象,主要包括标注的防腐剂、甜味剂名称不全,未标注防腐剂、甜味剂及其具体名称,而是以防腐剂、甜味剂之类的模糊标示误导。
为加强对流通领域酱油商品质量的,国家工商总局组织黑龙江、宁夏、新疆等3个省级工商局,对哈尔滨市等21个市县的53家经销单位销售的106种酱油食品进行了质量监测。本次监测对酱油的标签、感官、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总酸、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14项指标进行了检验。监测结果显示,在抽取的106种酱油样品中,有75种酱油内在质量合格,抽样合格率为71.7%。在53家经销单位中,有28家经销单位销售的酱油全部合格。
本次监测发现酱油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营养品质指标不合格。有26种样品营养品质指标不合格,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83.9%。营养品质指标主要包括氨基酸态氮、全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等成分,其数值的高低直接反映出酱油品质的优劣。酱油营养指标不合格,尽管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但影响了酱油的食用价值。酱油营养品质指标不合格很可能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品质低、偷工减料造成的。本次监测有5种样品存在菌落总数超标的现象,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16.1%。菌落总数是反映商品一般卫生状况的指标,说明商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有可能被微生物污染。铵盐成分是考核发酵工艺、酱油焦糖色的重要依据,本次监测发现4种酱油铵盐含量不合格,原因可能与部分酱油生产工艺过程中过度发酵、发酵条件失当或菌种不纯有关。此外,本次监测中还发现6种酱油存在标签不合格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按规定标明用途、添加剂和生产工艺。
据了解,本次酱油监测合格率不够高的主要原因是,本次监测与以往随机抽样方式不同,主要采取检查式抽查的方式进行,即主要由执员会同检测人员针对质量问题多、消费者投诉集中的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食杂店和商场超市,在开展执法检查和快速检测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问题的酱油进行抽样。
据悉,对本次监测中发现的不合格商品,监测地工商机关已经责令经销单位停止销售,并依法进行了处罚。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